
本文转自:人民网-黑龙江频道A策略
人民网哈尔滨10月17日电 近年来,兰西县通过发展棚室经济,探索出一条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路径。这些探索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,更让村民实现在“家门口”就业的愿望。

走进兰西县平山镇食用菌种植基地,工人们忙碌而有序,菌料粉碎、搅拌、接菌、养菌……每一道工序都在严格把控下进行。
为提升市场竞争力A策略,平山镇在种植中创新实行“错峰错时段”上市策略。通过科学调整生产周期,精准衔接市场空窗期,让新鲜菌菇在市场需求最旺盛时集中上市。这一策略既保障了产品的新鲜品质,又实现了效益最大化。

产业的蓬勃发展,直接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。据悉,五个大棚同时生产,每个棚可吸纳20名村民务工,一个棚便能装菌包约4万袋,村民日均收入近200元。实现了“不出村就业,家门口增收”的目标。通过科学种植和精准营销,每个食用菌大棚的经济效益可达7万元以上。
在兰西县兰西镇河口村,一排排智能化连体大棚整齐排列,棚内物联网传感器无声运转,自动化设备精准作业。这处示范区正以其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,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高效新路径。
据了解,该智能大棚系统配备了环境传感器网络和智能调控装置,技术人员可远程控制棚内温度、湿度,一键启动通风、遮阳和喷淋设备,确保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。配合精准水肥一体化系统,可根据作物需求自动配比养分,实现了节水30%、节肥20%以上,既降低了人工成本,又节约了资源。与传统分散式大棚相比,连体式设计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超40%。其棚顶采用高强度覆膜材料与轻钢结构,具备抵御十级强风和25厘米积雪的强大能力。内部独特的保温层设计,使冬季夜间温差降低5℃以上,显著延长了蔬菜种植周期。
最让村民感到踏实的是,这些大棚成了他们“家门口的就业基地”。大棚优先为脱贫户和村民提供育苗、栽种、管护、采收等务工岗位,让村民既能照顾家庭,又能稳定增收。(张哲鑫、刘丽婧、韩冷)
图片由兰西县委宣传部提供
信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